【摘要】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有七个朝代在其所辖和相关的区域内建都,故安阳有七朝古都之称。可是大多数人对安阳七朝古都沿革,尤其对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安阳古都沿革认识模糊。因此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查阅了有关历史文献,写成了这篇文章,专门论说了安阳七朝古都沿革概况。
【关键词】 殷 邺城 邺北城 邺南城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有七个朝代在其所辖和相关的区域内建都,故安阳又被称为七朝古都。安阳古都主要包括殷都和邺都两地,邺都又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个地方。殷都是商王朝所建的都城,邺北城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的都城,而邺南城则是东魏、北齐的都城。安阳虽被称为七朝古都,但许多人对其古都沿革认识比较模糊,尤其对十六国和北朝时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安阳建都情况了解不多。为了使人们对安阳七朝古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笔者认真查阅了有关历史文献,写成了这篇文章。
商 朝 建 都 殷
现代考古证实商朝曾两次在安阳建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在殷墟附近,发现了一座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洹北商城”,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有城墙的商代城址。城址位于殷墟东北外缘,洹河北岸,深埋于现今地下2.6米。城垣为方形,东西南北城墙长度分别为2230米、2200米、2170米、2150米。城墙墙基宽约9.2米。专家们认为这座商城年代早于盘庚迁殷,而又晚于郑州商城,绝对年代距今3300年以上。这是哪个商王所建的都城?学术界的看法不仅一致。其中一种看法认为,这座城址与屡见于古文献中的“河亶甲居相”的“相”有关,是早于殷墟的商城。⑴这座商城“应该属于商代王室拥有和使用”。⑵这就是商朝第一次在安阳建都。
“盘庚迁殷”则是商朝第二次在安阳建都,位于今洹河南岸的殷墟即是建都所在地。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盘庚迁殷于公元前1300年,武王伐纣殷商灭亡在1046年。盘庚之后殷商在安阳建都有255年的历史。因“盘庚迁殷”的历史知识普及面广,影响大,这里就不再赘述。
曹魏、后赵、冉魏、前燕建都邺北城
邺城最初的修建者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东汉末年曹操战败袁绍及其子袁尚,最后夺取邺城,然后对邺城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将邺城作为自己发迹的根据地,并且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邺城取得的政治成就和军事成就为其子曹丕代汉自立奠定了基础。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夺取邺城,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晋封为魏公,建魏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又被晋封为魏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死,而曹丕继为魏王,直至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在这十六多年的时间里,邺城为曹操发迹及曹丕代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后,以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其中的邺(即邺城)为北都。
曹操重修的邺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布局合理整齐,规模宏大。城东西长约7里,南北宽约5里,共有7个城门。南城墙开三门:中为永阳门,东为广阳门,西为凤阳门;东城墙开一门,即建春门;西城墙开一门,即金明门;北城墙开两门,东为广德门,西为厩门。邺城东西长而南北窄,呈长方形状。各城门均与城内的大街相连。东西城门相通的大街把邺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官署和贵族等地位高的人的居住区,南部为星坊及平民居住区。北部中间为文昌殿,为宫殿的主殿,规模宏伟而壮丽。西晋左思的《魏都赋》有“造文昌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规”的句子。文昌殿之东有听政殿,其西有西园。西园之西的西城墙上自北向南建有冰井、铜雀、金虎三台。《魏都赋》说三台像华山那样高耸陡削。邺城的城墙既高大又坚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描写邺城城墙“饰表以砖,百步一楼”。邺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砖外包城墙建的都城,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⑶
曹操占据邺城后,以邺城为中心,经多次征战,扩大了统治范围。当时邺城一带成了曹操驻军和军队操练的地方。从邺城到黄河上的白马津是曹操的行军要道,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多次随军出征。他写的《从军诗》描写了从邺城到白马行军的情景:“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摔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⑷
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邺城作文赋诗,为建安文学的产生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的诗文影响也很大,被称为“建安七子”,。他们与曹操父子交往很深。“三曹”和“七子”所著诗文,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使当时的文风为之一振,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曹操重建的邺城在以后的战乱中受到了严重破坏,北朝东魏时在紧临邺城的南面又修了一座邺城作为建都之地。所以人们就把曹魏、后赵、冉魏、前秦时建都的邺城称为邺北城,或北邺城;把后来东魏、北齐建都的邺城称为邺南城,或南邺城。
继曹魏之后,建都邺北城的是十六国时期的后赵。西晋之后,匈奴贵族刘渊在北方建立汉国政权,刘聪时达到全盛时期。刘聪的儿子刘粲统治时,汉国国势趋于衰落。汉昌元年(318年),刘聪堂弟刘曜于赤壁(今山西河津西北)即帝位,第二年(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都长安。同年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的羯族人石勒也称赵王,史称后赵。这样北方就出现了二赵对立的政权。后赵的主要武装由石勒的养子石虎率领。后赵石勒八年(326年)石虎在邺城大动土木,重修三台。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死,第二年(334年)石虎杀石勒子石弘,自任后赵国君,不久从襄国迁都于邺,并大规模地重修邺城,在西园修筑九华宫,对三台和凤阳门进行修饰。所修宫殿,“银楹金柱,珠帘玉壁”,“起一桥而费亿万之功,筑一苑而役六十万人”。⑸ “作东西宫于邺……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纵六十五步,广七十五步,甃以文石……又作九殿于显阳殿后”。⑹石虎还“使牙门将张弥徙洛阳钟虚、九龙、翁仲、铜驼、飞廉于邺”。⑺可见后赵石虎时邺都的兴盛。左思《魏都赋》中有“虎涧龙山”的句子,其中“虎涧”和“龙山”均为邺都附近的地名,在今安阳县西部。石虎为避自己的名字讳,改“虎涧”为彪涧,沿用至今。又将邺都位于铜雀台之南的金虎台改为“金凤台”。
石虎生活奢侈腐败,性情十分残暴。石虎从襄国迁都邺城时,在两地相距约200里之内修建了许多行宫:“每一舍辄立一宫,宫有一夫人,侍婢数十,季龙所起内外台观行宫四十四所。”⑻他来往两地之间,进行淫乐。又“大发百姓女二十以下、十三以上三万余人以充后庭。郡县要媚,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千人,杀其夫及遣而缢死者三千人”。⑼他还在中原大规模修建猎场,破坏了大量耕地。又征发一百多万农民当兵,并让他们自带牛车。广大农民无法生存,多次起义,但均被镇压。石虎很迷信,因谶语有“胡运将衰,晋当复兴,宜苦役晋人以厌其气”,因此征发邺城附近男女十六万人,车万辆修筑华林苑。⑽折磨死数万人,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石虎统治时期,赋税极为苛重。每五人征米七十五斛,布五十匹。他不许民间养马,没收民间马四万多匹。他征发徭役,五丁取三,或四丁取二。
石虎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后赵的灭亡。石虎死后,他的养孙内黄汉族人冉闵发动政变,杀死石虎的儿子石鉴自立,于东晋永和六年(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仍建都邺城。
冉闵的统治也很残暴。他一意孤行,杀戮胡人28万之多,加深了民族对立情绪,政治上陷入了十分孤立的境地。前燕元玺元年(352年),冉魏被前燕所灭。冉闵被俘,被押到当时前燕的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处死。光寿元年(357年)前燕将国都自蓟(今北京)迁都于邺。
前燕的疆域比较广阔,占有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与建都长安的前秦抗衡,平分了黄河流域。
前燕建熙十一年(370年),前秦苻坚派司徒王猛摔兵六万前往邺都伐前燕,十月兵围邺城。同年十一月苻坚摔兵十万自长安增援,前燕灭亡。然后苻坚命王猛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牧,镇守邺城,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
慕容垂原为前燕重臣,因受嫉投靠前秦。前秦末年,慕容垂叛前秦,并摔部进攻邺城。当时苻坚之子苻丕驻守邺城,慕容垂军发起猛烈进攻,占据邺都外城。苻丕坚守中城。慕容垂决开漳河灌邺城,虽最终占据了邺城,但经过这场战乱,邺城已残破不堪,再不适合作都城了。
东 魏、北 齐 建 都 邺 南 城
由于前秦末年的战乱,邺城受到严重的破坏,此后“邺城广难固,乃筑凤阳门大道,东为隔城。自是邺都残毁,高欢所以筑南城也”。⑾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年)十一月,高欢摔兵攻邺城,挖地道,城陷。然后高欢迎安定王元朗为国君,摔百官入邺。元朗任命高欢为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高欢的作为引起了尔朱氏的不满,他们相约共同讨伐高欢。
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闰三月,尔朱天光自长安、尔朱兆自晋阳、尔朱度律自洛阳、尔朱仲远自东郡,会兵于邺,有军二十万,屯兵洹河两岸,讨伐高欢。节闵帝还专门派长孙稚为大行台,总督尔朱氏各军。这时高欢仅有步兵三万,骑兵二千,众寡悬殊。高欢让吏部尚书封隆之守邺城,他亲摔步骑倚韩陵山布成圆阵,并将牛驴系在一起堵塞归路,以示死战。高欢自摔中军,大都督高敖曹率左军,高岳率右军。高岳以五百骑猛冲在前,后军紧随,高敖曹又率千余骑兵从栗园横击敌军,尔朱氏军大败。高欢军追击敌军,尔朱氏军纷纷投降。
韩陵山之战后,高欢于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十月至洛阳,这时孝武帝元修西去长安依宇文太(后宇文太立文帝,建西魏),高欢便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建都邺城(邺南城),建立东魏。天平二年(535年)二月,东魏征调民夫十万拆除洛阳的宫殿,把建筑材料运到邺都。同年八月又征调民夫七万多人在邺都建立新宫,周围约二十五里,直到元象二年(539年),尚未完工,于是又征调十万人至邺都,加速建筑,这年冬天新宫建成。
东魏所筑的邺南城紧挨着邺北城,邺南城的北城墙就是邺北城的南城墙,邺南城的北城门就是邺北城南城门,又在东西南三面共开十一个城门。东开四门,自南而北为仁寿门、中阳门、上春门、昭德门。西开四门,自南而北为上秋门、西华门、乾门、纳义门。南开三门,即东为启夏门,西为厚载门,中为朱明门。各门都与大街相通。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呈南北长东西窄状。邺南城与以前曹操所修的邺北城相比,不仅面积大,而且更加繁华,“里闾阗溢,盖有四百余坊”。⑿南城墙呈弧形,状如龟。为什么要修成龟形?是因为当时人们“掘得神龟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状,咸以龟像焉。”⒀据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前所长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对邺南城调查发现,邺南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不是直角,而是弧形。考古又发现南城墙正中间的朱明门阙向外突出,而两边的城墙向里凹进。这都表明邺南城的南城墙呈龟身前部的弧形。⒁《邺中记》还专门记载了南城墙中间朱明门上所修的城门楼:“门上起楼,势屈曲,随城上下,东西二十四门,朱柱白壁,碧窗朱户,仰宇飞椽,五色晃耀,独雄于诸门,以为南端之表也。”可见朱明门是南城墙的标志性的建筑,非常雄伟壮观。大概按设计者意思,朱明门应该是龟的头部。
高欢是渤海蓨人(今河北景县人),是鲜卑化的汉人,出身兵户,曾任下级军官。高欢是个两面派,但很会办事,政治才能也很高。他尊重豪强大族的利益,取得了他们的支持,逐渐控制了关东地区。他很会调解鲜卑贵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他对鲜卑贵族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凌之?”他对汉民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⒂这样就消除了汉族人的抵触情绪,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东魏的大权掌握在高氏手中,皇帝不过是一个傀儡。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东魏孝静帝将帝位让于高欢的儿子高洋。高洋即帝位于邺都南郊,改国号为齐,这就是北齐。北齐仍以邺南城为都。
文宣帝高洋的统治也极为残暴。因为高洋夺取的是东魏鲜卑族元氏政权,对元氏贵族极为不放心,感到他们随时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北齐天宝十年(559年)五月,文宣帝高洋向特进彭城公元韶发问:汉光武帝为何能中兴?元韶回答:那是刘氏没有被诛杀尽的原因。于是文宣帝决心诛杀诸元氏,杀死诸元3000余人,并投尸漳河。当时有人发现漳河鱼腹中有吞食的人指甲,因此人们不食漳河鱼。文宣帝还大动土木,从天宝七年(556年)动用工匠三十万人扩修邺都宫殿,至天宝九年(558年)秋天才扩建完成。天宝九年(558年),大旱,四月,文宣帝高洋在西门豹祠祈雨,因不应验,便令拆除了西门豹祠,并挖毁西门豹墓。
北齐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了灭亡。承光元年(577年)四月,北周军大破齐师,北齐幼主高恒以下皆降周,北齐灭亡。邺城作为都城的历史也就宣告结束。
北周灭北齐后,在原邺都之地设相州、魏郡、邺县。杨坚的女儿为北周宣帝的皇后。宣帝死后,8岁的儿子继位,为北周静帝。外公杨坚辅政,欲代周自立 。时相州总管尉迟迥见杨坚有叛逆之心,不听杨坚指令。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杨坚派部将韦孝宽攻破邺城,尉迟迥兵败自杀。韦孝宽遂将邺城焚毁,然后将设在邺城的相州、魏郡、邺县迁至今安阳城。从此旧邺城一蹶不振,而相州安阳兴起,成为漳洹流域的重要都市。
参考文献:
⑴郭新和.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河亶甲居相与洹北商城考古[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⑵河南日报[N].郑州:2002•7•5.
⑶中原文物•邺城考古调查和钻探报告[J]:1993•4.
⑷民国《重修滑县志》艺文录•卷一一[M].
⑸晋书•石季龙载记[M].另见嘉靖彰德府志•卷八[M].
⑹资治通鉴•卷九五•咸康二年[M]
⑺晋书•石季龙载记[M].
⑻清嘉庆二十四年本安阳县志•卷一四•第一页[M].
⑼、⑽、⑾、⑿明嘉靖彰德府志•卷八[M].
⒀邺中记•附录[M].
⒁许作民.邺都佚志辑校著•第114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⒂资治通鉴•卷一五七•大同三年[M].
作者简介:王迎喜,男,安阳师范学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安阳通史》等著作和教材6部。邮编:455000 电话:0372─2903815 手机:13137207211
General Statement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even Ancient Capital of Anyang
Wang Yingxi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 Henan ,455000)
Abstract: Anyang is one the Eight Ancient Capitals of China. For seven dynasties have built their capitals in its affiliated or related areaes, Anyang is called “ The capitals of Seven Dynasties .” However, lots of people just have a vague recogniz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s of Seven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s of Sixteen States and Northern Dynasty. In the
lights of such situation, the writer referred to many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finished this paper to specially stat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apitals of Seven Dynasties of Anyang.
Key words: Yin Area; Ye Town ; northern Town of Ye; Southern Town of
凡例
铁狮口街
铁狮口街的由来源于一个动人的传说。从前,这条街的北头有座庙,庙前蹲着两尊一人多高、雕刻得活灵活现的石狮子。后来,庙南不远处新开了家油坊,掌柜姓王。有一天早上,王掌柜突然发现昨天刚磨好的满满两罐油不见了,伙计们却都说不知道。接下来几天都是这样,伙计没一个人承认。王掌柜无奈,想出个主意。这天半夜,他伏身躲在油坊暗处,月光下,两头狮子轻手轻脚从墙处跳进屋,一头栽进油来,呼噜呼噜喝起油来。喝光了油跳出墙外,到庙门口,一边一个卧下不动了,偷油的原来是两尊石狮子。
天明,大家跟王掌柜一起去找庙里和尚理论。和尚说:“你们是不是找油找疯了?我庙里的石狮子怎么会跑到你们的油坊去喝油?”
王掌柜不慌不忙地说:“你敢让我们砸开石狮肚子看看吗?如果石狮子肚里没油,我甘愿给你买两尊新的石狮子。”
和尚气呼呼地说:“石狮肚里有油,任凭你随意处置,可要是没油,我就要告到衙门去。”
伙计们抡起油锤,把石狮肚子砸开,油果然哗哗地流了出来。和尚们一下惊呆了,可烧香拜佛的施主们不乐意,王掌柜只好重新买了两尊同样大,但张着嘴的铁狮子。
后来,人们就把这条街改名为铁狮口街了。
天水井和仓巷街
老百姓又称“龙凤街”。原因是房屋整齐,结构好,大多数是二迁三进,甚至是四进四合院,磨砖对缝,筒瓦覆顶,方砖铺地,明柱檐廊。临街房和上房多有瓦兽装饰,俗称五脊六兽。(还不太具体明天我把书给您带过去您可以加进去一点)
姚家大院
相会清康熙年间,康熙下江南视察,途经邺城(今安阳)时,忽然经受风寒,腹痛不止,上吐下泻。随臣即刻唤告当地府衙,召名医给皇上诊治。一时难住了府衙,后有一官员推荐让名医姚本仁给皇上治病,便将姚传到官府。姚得知要给皇上看病,再三推辞。他原做明太医,今给清朝皇上看病,诊略如有不测,将会招致杀身之祸。姚末及解说,就被带到了康熙床前,只好给康熙诊治。查明病因后,用他自制的阿魏麝香狗皮膏(今安阳膏药)贴敷胃腹,不到一个时辰,果然病除。康熙赞不绝口,称之为“奇药”。
康熙南下临行前,来到姚家大院看望姚本仁,见来应诊者络绎不绝,有扶掖,有提携,有呼有叫,有泣有啼,而患者贴张膏药即可治病,甚为惊讶。后听地方官员介绍,得知姚原是明太医,康熙挥毫题匾“太医正传”四字,以赐表彰,并赏银二百两,将姚家大院门前夹道修整拓宽,改名为姚家胡同。
娘娘府
娘娘府—‘娘娘府’是九府之一,位于甜水井街东段路北(安阳解放前夕该巷名已废)。该府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没有爹娘,生活贫寒,头上长满了秃疮,无钱治疗。十多岁时,她给哥嫂看小孩。姑娘心地善良,勤劳朴实,除照顾小孩外,还洗衣、做饭、担水、劈柴,什么家务活都干。姑娘的行为感动了嫂嫂,她改变了过去冷眼相看的态度,待姑娘如亲妹妹,知寒问暖,并请郎中给姑娘治疗秃疮。经过郎中悉心治理,没用多久时间,姑娘头上的秃疮得以根治,并出落得婷婷玉立、美丽无比,远近求婚者络绎不绝。皇帝听说姑娘的贤惠美貌后,派宫人前来选美,当即选中,赠送了很多聘礼,这位姑娘念嫂家穷苦,全部留给嫂家,上轿随宫人离去。入宫后,被皇帝封为娘娘。嫂嫂送走姑娘,回到房中一看,金银财宝堆满床,闪闪发光,不禁心中大喜。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把该巷称为“娘娘府”。